当前位置:主页 > 独闻 >

“京族三岛”见闻

时间:2023-03-17 06:55:16 | 栏目:独闻 | 点击:

大海阔无边,苍茫万顷连。

位于广西防城港市下辖的东兴江平镇的“京族三岛”,由巫头、氵万尾、山心三个小岛组成,为我国少数民族京族聚居地,故此称之。它面临北部湾,背倚十万大山的风景区,与越南一水相隔。

站在十里海滩上,感受到“城中的海”的盛名。有“美丽金滩”之誉的“京族三岛”,其特色是沙滩、树林、鹤群。长长的海岛公路上,我们见识了丛丛葳蕤的树木,也许季节之故,翩翩飞舞的鹤群只留在想象中。

远远的,有海滩美景偌大的广告和指路牌,昭示着这里的繁华。不巧,天气阴沉,海水略显暗淡,然而,那块被叫做金滩的地方,依旧有着柔软的沙子,温顺的水波,脚下有小蟹、小螺各类小生命窜来窜去。近处,不少显然有所准备的女游客,臂膀上的彩色纱巾,在辽阔的天地间飘舞。几名女游商来回叫卖水果,一篓细茸茸的红毛丹和青圆的椰子,鲜红兼绿青,在这有些昏暗的天色中,显得尤为生动、鲜亮。而那一身民族服饰,那顶葵叶斗笠——京族妇女出行的标配,在海滩杂色中更显亮丽。

不无遗憾,如果天气晴好,可遥望对面水天一色的越南海景,还可以看到京族妇女们在沙滩上敏捷地与那些小生灵们周旋。她们在潮汐时分,在这里捉拿沙底下隐藏着的沙虫——一种鲜美海味。据说,当地人更钟情一种名为风蟹、俗称“沙马”的小海鲜,其营养价值极高,民间有“一只沙马一只鸡”之说。金滩上往往可见此景,挖“沙马”时,一些快手们敏捷地与“沙马”斗智斗勇,往往从沙洞中的高低新旧发现其踪迹,不过稍不留神,也可能被它的狡猾打败,无功而返。

更多的感受,可以在岛上的京族博物馆里寻找。

京族博物馆,其实是包含了京族生态博物馆与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“三馆合一”,3000多平方米的场地,展示了京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。

京族的历史源远流长,一直生活在海边,以渔业为生,被称作“海洋民族”。一般认为,京族的主体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骆越,隋唐时称为“僚”,约在明代正德年间开始,“因追逐鱼群”,一部分人自原居地来到广西东兴。从住宅看,京族经历了早期的“棚�屋”“高脚棚屋”,到后来的“栏棚屋”“石条瓦房”,再到如今的现代化楼房。沧海桑田,换了人间。资料表明,京族人口为2万多,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。

以渔业为生,长年飘荡在海洋风浪中,“大海是故乡”,京族人性情奔放、爱好歌唱。于是,京族就有了传统节日“哈节”。“哈”,有多义,表示动作,可释义为唱;表示名词,可解释为歌。哈节演唱的,有祭祀,也庆丰收,或迎年节,再就是情歌风俗歌,活动多在特有的哈亭里盛大开展。神话故事、先祖历史、情爱友谊、美好愿景等等,是“哈”的主要内容。根据不同地方和不同习俗,京族哈节一般为期三天,也有进行一周的。哈节伊始,“京族三岛”上的人们盛装参与,让这一节日成为民间艺术嘉年华。2006年,京族哈节与京族独弦琴艺术一道,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从远古遗存到鲜活的现实,文化是一棵大树,虬枝纷披,瓜瓞绵绵,恰如眼前的这株老红豆。这里是氵万尾村的一个京族村落,不宽的场地,浓枝绿荫中,一株130年树龄的红豆树,如高寿长者,守望日月,守护京族儿女。红豆是“诗国之树”,百年老树更像文化泰斗,吟唱生命之歌。以此树为轴,民居杂陈,又置有歌圩、戏台、哈亭,显示了海岛文化村落对悠悠中华文脉的传承。

闻声寻看,身着京族传统服饰的村民,在红豆树下开始演唱,展现的是非遗艺术。先是京族男女表演了哈歌。大鼓急促,圆锣高亢,一位男性哈歌开场,一队女性身着大红绣袍伴舞,婉转柔美,地方腔唱的内容虽不甚明了,却可领略京族哈歌的原汁韵味。我们带队的白庚胜团长陶醉于音乐中,径直在红豆树下席地而坐。

而高潮是传统非遗的瑰宝之一京族独弦琴演奏。演奏者在一个木制底座上架起琴,用特制的竹片或贝壳,弹拨琴弦,发出强弱不同的音调节奏。独弦琴属弹拨弦鸣乐器,结构简单,音调丰富。琴身多用大半个竹筒或长方形木匣制作,长约一米,一端插上一根圆木柱子与琴身垂直,另一端以把手系上一条弦线,与小圆柱子相连。独弦琴因独有一根弦而得名,京族民间也叫匏琴。有资料称,它是一种古老乐器,在《新唐书》中有记载:“独弦匏琴,以斑竹为之,不加饰,刻木为虺首,张弦无轸,以弦系顶。”这种独弦艺术如今有了创新,材质更为多样,以红木、紫木代替竹子做琴身,以牛角制作摇杆,科技含量也有了提高。重要的是,有独弦琴的专业艺人收集整理了专门乐谱。京族非遗的艺术瑰宝融入中华文明的“大合唱”之中,放出异彩。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:

相关文章